您的位置:首页 > 社科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邵汉明副院长为院(会)青年研究会作学术报告
时间:2012-06-05   来源:院(会)社会学研究所   作者:王一
    5月31日,在青年研究会和科研处的组织筹备下,邵汉明副院长为院(会)青年研究人员作了一场题为“儒道人格理论的再认识”的学术报告。 
会议现场
  
    邵汉明副院长在报告中阐述了儒学、道学的基本内涵,儒道人格理论的异同,以及儒道人格理论的启示。他指出,在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中,儒学和道学是两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一显一隐,一刚一柔,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格作为人的一种内在特质,是儒学和道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儒学和道学都认为人格与境界相关联,成就理想人格就意味着达到理想境界,而且每个人都有实现理想人格的潜质,“人皆可以为尧舜”。但儒学和道学对于人格理论也有不同的观点。儒家崇尚道德人格,强调人的道德修为;道家崇尚自然人格,强调回归自然。儒家注重阳刚人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道家则注重阴柔人格,“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儒家突出“内圣外王”,既要求挺立人的内在道德人格,又要求挺立人的外在政治人格;道家则讲求超脱和放达,既即世又超世。儒学和道学对于人格理论的不同理解塑造了差异性的理想人格形象。儒家追求“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道家则追求“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无为境界。儒道虽有差异但却是互补的,儒学和道学都是中华文化的根,儒道人格理论在现代社会仍然能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最后,邵汉明副院长送给在座的青年朋友们一句话:“追求而不苛求,知足而不满足”。

  邵汉明副院长充满人生智慧和理论积淀的报告在与会青年研究人员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起到了开拓视野、沟通思想、传承文化的作用。青年研究会领导表示将创造更多机会让青年学者与名家交流,提升青年学者的思想境界和科研层次。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