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科研究 > 成果推介 > 正文
史守林:以新质生产力引领支撑吉林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4-03-18   来源:吉林日报   作者:史守林

  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出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看望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三次谈及“新质生产力”,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兴领域战略能力是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推动产业体系迈向价值链中高端”的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发表的重要讲话和视察东北、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省委全会精神,着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能、构筑发展新优势,以新质生产力引领支撑吉林高质量发展,对于推动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率先实现新突破意义重大。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高质量发展本质上是生产力的跃迁发展,以“新”和“质”实现了生产力的能级跃升。实践表明,经济发展好的地方,增长快、势头好的产业,大都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表现突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不同于传统生产力,其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呈现出颠覆性创新驱动、产业链条新、发展质量高等特征。从发展实践看,传统的增长方式、发展路径已经进入“瓶颈”,已经或接近“见顶”,难以为继;只有坚持用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吉林振兴发展实践,强化创新导向,努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才能突破“瓶颈”、打破“天花板”,不断走出吉林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创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省委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体现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具有吉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要在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并立足产业新赛道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提升经济核心竞争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事关吉林全面振兴大局,必须牢牢把握转型数字化、服务智能化、社会共享化、产业高级化发展趋势,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打造具有吉林特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以创新下好高质量发展先手棋,深化全链条部署、全周期协同,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应用场景培育、产业生态建设,推动优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坚持实体经济优先发展,培育“四大集群”、发展“六新产业”、建设“四新设施”,布局新质产业链,努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让产业发展更丰实、发展基础更丰厚,筑牢吉林全面振兴的坚实底座。坚持新兴产业稳步发展,做强做大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打造新的增长点。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发展,运用先进技术进行改造升级,推动中小企业加快“智改数转”。坚持开放合作共赢发展,纵深推进“五个合作”,千方百计聚资源、引技术、纳人才、落项目。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新质生产力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局限于“高精尖”,也包括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等内容。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放弃传统产业,传统产业在我国制造业中占比超80%,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不少传统产业经过技术改造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又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壮大。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吉林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紧扣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在固长板、补短板、锻新板上狠下功夫,探索出发挥吉林优势、展现吉林特长的新路子。持续推进科技创新,进一步整合优化科教创新资源,充分发挥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优势,全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持续推进产业创新,紧跟技术革命性突破新趋势,及时将科技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不断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持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完善人才工作机制,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促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进一步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

  (作者系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