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科研究 > 成果推介 > 正文
王颖 陈玉梅:《对话:人工智能与人文社科》
时间:2020-06-12   来源:《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社   作者:马妮


    

     《对话:人工智能与人文社科》是由《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社自2018年第1期起策划推出的“人工智能与人文社科”栏目系列文章结集而成,王颖、陈玉梅主编,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
 
      人类生存、发展的每一步,都伴随着科学发展和技术革命。人们如同在以往几次人类社会的科技革命中一样,对新技术的产生和运用,总是会持有不安和期待,这种复杂的情感是社会进步中的必然因素。对此次以人工智能(AI)为代表的智能革命,人们的态度显得更为复杂:积极、消极、谨慎、激进(radical),都蕴含其中。如果我们缺少对此次智能革命的科学技术基础、社会文化语境和人文理论背景的研究,仅将人们对待技术革新和社会伦理道德变化的态度简单地归为乐观和悲观,似乎显得不够严谨。

      此次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革命带来的变化存在于社会各个领域,包括人的自我认知,所涉及的相关领域更为复杂、更为多样;对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更为根本、更为彻底;人们对人工智能的认知中夹杂着理性与非理性。相较于人类历史上前几次科学技术革命,此次智能革命,更为本质化,因为它不仅涉及科学技术的变革,更为重要的是,涉及人自身的改变。因此,这一次智能革命的到来,也更为让人关切。对人工智能的态度大体有三种:乐观,悲观和谨慎的乐观。过于悲观似乎源自对人工智能理解的偏差,混淆了影视和文学作品与作为科学技术的人工智能,并未真正从科学的层面上理解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玛丽•雪莱的《弗兰康斯坦》开启了人类在文学作品中的人工智能想象,从《机械反击》到《西部世界》,影视作品中的人工智能想象在图灵机测试与弗兰康斯坦之间,总是存在着一种神秘的想象,这种想象产生一种对具有人的自由意志的机器人的恐惧和人类自身的危机感。当然,想象是人类进步的起点,Alphago和具有情感的机器人Sofia,证明了人类最初的设想变为现实的可能性;哲学中人类心智的神秘性也随着图灵机的改进而日益解密。AI的技术已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们已经受益于此。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AI元问题的思考,就变得更为重要。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这个问题,一是技术层面,二是社会发展层面。前者非常关键,涉及我们是否能够正确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程度,诸如人工智能对于人的自我认识、自我意识,人的心智和心理认知将带来何种新的认知和影响,这些问题的讨论有利于我们思考未来智能社会的真实可能性面貌;后者则更为深刻而复杂,涉及智能社会的一系列问题,包括生产方式改变、社会结构调整以及法律法规变革、伦理范式改变等更为深刻的社会变革。每一个方面的进步、改变、前行,也许都是人类历史的一个奇点(singularity)。

      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及其衍生的一系列社会、文化变革,尚存在知识的不确定性,但是这种对未来趋势的讨论,恰恰反映了学术本身的反思性与探索性。反思,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所在,也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使命所在。

      有鉴于此,《社会科学战线》,自2018年第1期起,发挥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综合”优势,开设人工智能与人文社科栏目,组织多学科学术精英展开跨学科讨论,力图对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给予全景式的描摹与反思。栏目讨论大致归为几大类问题:(1)人工智能发展引起的对元理论问题的研究以及伦理范式讨论;(2)人工智能发展对当下具体学科发展与新学科构建的推进;(3)人工智能发展衍生的诸如语言哲学和语言文学等学科具体问题研究;(4)人工智能发展对人类社会范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及其相关法律和社会规范的讨论;(5)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前进范式的反思。

      《社会科学战线》秉持“追求学术品味,关注时代问题,探索学科前沿,突出理论深度”的风格,在元理论问题、科技伦理、文学艺术、法律教育等多学科视域下,组织、刊发,并于此遴选出24篇文章,得以完成本书的素材,并期待学界后续更多的关注、讨论。再次真挚感谢学者们一如既往的支持,他们来自不同学科,呈现出一种跨学科讨论的范式,彰显出一种人文社科的学术魅力!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