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国内社科 > 正文
【“三大体系”建设】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学
时间:2022-04-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钟义见

关键词:政治学;学科体系建设;中国特色政治学理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全面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和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2020年12月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谢伏瞻在庆祝中国政治学会成立四十周年暨新时代中国政治学发展学术研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指出:“构建政治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面向新时代、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积极推进中国特色政治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标志性学术话语。”政治学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如何构建好中国特色政治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本报记者采访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史守林、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院长尹奎杰、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副院长马雪松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执行研究员冯钺。

 

中国特色政治学理论体系的需要

 

  推动中国特色政治学“三大体系”建设是完善中国特色政治学理论体系的需要,应从完善和促进中国特色政治学理论体系视角来认识。

  中国特色政治学理论体系是科学的、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史守林表示,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政治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以研究中国问题为着力点,形成解释和发展中国特色的执政党理论建设、政治制度运行、国家治理体制机制等具有学理性、逻辑性和开放性兼备的中国政治学理论体系,自觉把中国特色政治学理论体系贯穿于学术活动全过程,转化为科学的思维方法、坚定的政治实践,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尹奎杰认为,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有利于系统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的伟大成就,深刻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对人类政治文明的伟大贡献;有利于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培养治理人才,产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践需要的理论成果,以及为中国当代伟大变革和政治实践提供学理支撑、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更有利于向世界传递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治国理政的“中国方案”和“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中国政治文明的伟大成就,为政治学的发展提供中国化阐释和中国化经验。

  马雪松向记者表示,着力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意义在于,深刻认识并全面把握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冯钺则认为,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学术研究领域、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有利于从理论和实践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理论支撑。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上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历史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更有利于让世界更准确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认同中国。

 

推进“三大体系”建设方法路径

 

  史守林从推进构建“三大体系”路径方法作了深入阐释。他认为,在学科体系建设上,要立足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适应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适应党和国家的需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充分调整中国特色政治学学科建设,在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等学科基础上,鼓励和支持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对新兴学科的定位与归属应进行清晰划分,使政治学的理论体系更为完善、研究旨趣更为确定;在学术研究体系上,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学术体系,聚焦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研究提高我们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的具体路径。聚焦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推出一批颇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在回应时代中创新发展,完善学术评价和评估,形成有利于中国特色政治学研究的学术体系;在话语体系上,构建中国理论,需要遵循政治学的发展规律,提升话语能力,扎根于我国政治实践,聚焦解决中国问题,以中国问题的解决影响人类共同问题的解决。围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向国际社会推介,增强“四个自信”,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提炼标识性概念、范畴,围绕总结提炼中国道路、中国发展、中国奇迹、中国方案,讲好中国自主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的制度优势和发展优势,为世界政党治理、国家治理、全球治理等方面提供可资借鉴的中国方案,建构国际易于接受的、强有力的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提高文化软实力。

  尹奎杰认为,推进“三大体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政治学学术研究指导思想和基本方法,它对中国政治学学术研究指导地位的获得,既是根植于中国近代以来政治实践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也是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学诸多理论学派大浪淘沙的理性选择。马克思主义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揭示了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政治结构、政治关系和政治活动的存在方式和运动规律,为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提供了一套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反映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政治实践的内在规律,成为中国政治学建设的不竭动力和思想源泉,也为中国政治学“三大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史守林指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统领中国特色政治学学科体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中国特色政治学“三大体系”建设全过程。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本立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系统、全面把握中国政治现实,尤其是注意总结社会政治活动的新规律及其新特点、新方式,并使之上升为理论形态、知识形态和方法形态,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不断发展,为进一步解释和指导政治实践提供有效理论依据。

  推进构建“三大体系”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尹奎杰指出,党对政治学“三大体系”建设的领导是由政治学学科本身属性所决定。政治学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一样,有着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坚持党对政治学“三大体系”建设的领导,有利于保证政治学建设正确的政治方向,有利于优化“三大体系”建设涉及的学术资源布局和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人才成长效率,有利于为政治学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学术风气。史守林则认为,要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中国特色政治学“三大体系”建设全过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前提下进行的。重点分析在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基层治理等领域如何坚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实现各项公共事务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将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有机结合起来,把我国政治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以更好实现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现代国家。

  尹奎杰告诉记者,推进“三大体系”建设,要坚持学术传承和学术创造,既要立基于中国政治实践中已经生成的有关学术化表达、学理化概念和学科性知识,也要面向当代中国政治实践和政治发展的各种重大问题和实践课题。它既要对古往今来的知识、观念、理论和方法进行传承融通,也要对已有的理论成果进行反思借鉴,这样才能在不抛开既有成果的基础上完成自身的发展和重构。因此,中国政治学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必须要从古今中外的政治学理念中寻找思想资源和思想灵感,从当代政治实践中挖掘和提炼学术问题和学术课题的重构过程,是古为今用、西为中用的过程,批判借鉴、比较反思都是必不可少的方式方法。

  马雪松认为,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求新时代政治学研究向深度和精细方向拓展。政治学者有序分工、同心协力地专攻具体理论议题和现实板块,提供了基于现实方位、现实议题、现实素材的知识贡献和智力支持,提供了政治学发展的系统化、精细化、科学化的可期未来。政治学研究越来越注重实证数据的收集和测度、注重变量关系的探索和反思、注重因果机制的识别和解释,在研究设计、文献定位、实证检验方面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规程。可以说,问题意识的引领、适当方法的运用,是推动政治学知识生产的关键路径;方法驱动、数据驱动、理论驱动的相得益彰,是实现政治学创新增长的重要引擎。

  冯钺表示,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应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为基础,深入结合中国历史、传统和现实。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建立在对大量现象研究的基础之上,是建立在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大趋势的基础上的高度概括与总结。中国人民认同马克思主义并为之奋斗,这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为研究和建设基础的重要原因。

 

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高质量发展

 

  史守林指出,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高质量发展,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要形成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奠定基础,发挥中国特色政治学“三大体系”建设引领作用。中国特色政治学政治性强、理论性要求高的学科特点,与当今世情、国情、党情相结合较为紧密,要回答好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国特色政治学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具有支撑作用,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推动作用。他认为,中国特色政治学有助于增强学术自信、展现“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中国特色政治学研究成果,特别是对中国执政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实践,是对外学习交流最权威最有说服力的素材。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构建有助于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表达中国观点,有助于参与国际学术话语体系建构,就全球治理、国际规则制定等人类共同话题表明中国立场、发出中国声音,不断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这些都对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具有基础性引领作用。

  尹奎杰认为,中国特色政治学“三大体系”建设,对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示范引领。政治学涉及的学术话语、学术命题、学术问题,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特别是最能体现中国治国理政的基本特点和问题意识,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导性、优势性学科,必将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先锋队,在突破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制约性问题、发展方式的瓶颈性问题等方面率先闯出一条新路,并对其他学科形成示范引领效应。他指出,政治学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始终面临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传统与当代、中国与西方、基础与应用、规范与经验等哲学社会科学普遍面临的学术问题,这些问题的探索与破解,能够为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在“三大体系”建设中提供宝贵经验和理论支持。他还认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高质量发展,既需要大批高水平、有思想、有见地的学者,也需要与此相关的管理者、服务者。政治学科不但可以提供政治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需要的专门人才,也可以培养大批从事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管理者和服务者,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高质量发展输送各方面专门人才,提供高质量的人才保障。

  马雪松认为,构建好中国特色政治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有助于基于政治学自身发展规律和内在动力,根据当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现实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作出回应,并通过牢记学术使命、肩负理论担当、恪守社会职责,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积极开拓新领域、选择新议题,探讨党治国理政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中国特色政治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能够持续带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以原创意识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由此开展原创度高、探索性强的学术研究,孕育更多高质量的精品成果,为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创新作出应有贡献。

  冯钺表示,我们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三大体系”,就是要面向新时代,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产生新认识,这不仅有利于推出植根于中国历史和现实伟大实践的原创性政治学成果,也有利于为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高质量发展在政治学领域提供更加坚实的理论支撑,一个繁荣的、高质量发展的哲学社会科学能够更好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钟义见 采访/整理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