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科研究 > 成果推介 > 正文
邵丽坤:激活口头文学的“产业芯”
时间:2021-11-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邵丽坤

  我国拥有种类繁多、数量极为丰富的口头文学资源,包括神话、史诗、民间故事、传说、歌谣和笑话等。这些文学资源产生于民众中,反映了民众的思想情感及精神状态,靠口耳相传流传到今天。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渐受到重视,一部分口头文学被列入各级非遗名录,并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然而对于数量庞大的口头文学来说,被关注和保护的还只是不大的一部分。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非遗无用”——因而,如何让口头文学发挥其当代价值,焕发生机与活力,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与影视产业对接

  我国口头文学资源异常丰富,每个类别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元素,不但承载着不同民族、地域的文化信息,也是人类文化“鲜活的记忆”。

  这些口头文学之所以能流传到今天,是因为其贴近生活、贴近民众的属性,曾一度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和情感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量的口头文学已失去了以往讲述的场合和传播的空间,失去了过去的功能,似乎成了有些人眼中的“无用”遗产。但事实上,只要变换观察的角度、调整思考的方式,就能发现,优秀的口头文学资源拥有相当出色的时代“利用”价值。

  满族说部,是吉林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本是在满族民众中口耳相传的长篇口头文学,反映了满族及其先民自强不息、爱国爱族、骁勇善战的民族精神,同时也传递着丰富的地域文化信息,有的故事不仅仅在满族群众中流传,在东北其他的少数民族中也广为人知。其中就不乏具有时代价值的资源。

  比如,白花公主的传说是满族说部中乌拉那拉氏家族流传的一个文本。白花公主是一位如花木兰一样的女英雄,她在东北几乎家喻户晓,又带有满族特色。我们应该挖掘其中的民族文化精神,将之转化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例如拍成影视剧或者动画片等,其中可以穿插大量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风俗、信仰、音乐、服饰,以及其他非遗内容。用这种方式让更多人了解白花公主,在激发人们对女英雄的崇敬和热爱的同时,又能起到弘扬、传承非遗的作用,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进而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动力和支持。

  与旅游经济融合

  来自于民间的口头文学天然就与旅游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甚至产生连动的效果。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不但使得旅游景观被游客清晰记忆,还能把具有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鲜明地区别开。同时,景区也可以依据民间故事适当地增加景点,让民间故事与旅游文化充分融合发展,产生弘扬地方文化传统与发展经济双赢的局面。

  能否有效利用口头文学资源,是景区做好故事营销败的关键。随着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游客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对周围景观的欣赏,他们更需要文化上的享受。从某种意义上说,旅游的过程就是文化接受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故事”有着无可替代的文化传播力。比如去过云南著名风景区石林的人大多会说“我去过阿诗玛的故乡”,就是因为这个景区与阿诗玛的故事相连。阿诗玛的故事是根据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改编而成,后来拍电影时在石林景区大量取景。随着阿诗玛故事的广泛流传,石林景区也闻名遐迩。

  吉林省乾安县内的泥林,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也有流传久远的故事,就是缺乏故事的营销,因而知道它的人并不多,其所谓“南有石林、北有泥林的”美誉更是鲜为人知。所以,做好故事的营销,是旅游文化的一个重点。如何利用故事做好营销,是重点和难点。

  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是清廷专门为皇室贡奉东北物产的管理机构,曾经设立在吉林省吉林市乌拉街满族镇。打牲乌拉进贡的物品种类繁多,与江宁(南京)、苏州、杭州并称为四大朝贡地,素有“南有江宁织造,北有打牲乌拉”的说法。打牲乌拉衙门与清朝内务府往来频繁,留下了大量的故事和秘史。近年来,当地有意将之打造成文化品牌,包括重建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建设打牲乌拉贡品展览馆,介绍相关知识,其中当然包括大量的故事和传说。贡品文化的历史就是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的记忆史,传说及故事让这段历史鲜活和生动。满族说部口头遗产中有一部《鳇鱼贡》,就是记录清代贡品文化中进献鳇鱼的故事,其中有一些关于捕捉鳇鱼的技艺和过程,还有鳇鱼保存及烹饪的方法,以及当时捕捉鳇鱼的人即打牲丁的生活与命运。当年,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在今天的吉林市乌拉街松花江边建造了一座“打渔楼”,专门储存渔网、渔具等,成为当时有名的乌拉八景之一,村子也因此得名渔楼村。

  与文创产品嫁接

  旅游时购买当地的土特产,是十分普遍的消费行为。吉林省的长白山地区风景秀丽,也因为是满族的发源地,成为吉林省特色旅游的招牌。除了景色让人流连忘返,当地的特产,如人参、鹿茸等补品,五味子、贝母等中草药,也备受游客青睐。放眼当下的市场,土特产品的包装尚未得到商家足够的重视。虽然有些产品使用了貌似精美的包装,但实际上同质化、平庸化明显,罕见能够体现长白山文化元素者。其实,长白山地区的满族剪纸颇具特色,尤其是人参的形象,非常丰富又有特点,有些剪纸的创作灵感就是来源于长白山地区的人参传说。这些传说,类型各异,文本多样,成为长白山地区满族剪纸的创作素材。如果在土特产的包装上融入剪纸艺术,不但可以展现当地的国家级非遗长白山剪纸的风采,而且文创设计还可为土特产注入新的文化元素,提升产品的文化品质。

  再如,在吉林省具有满族特色的旅游景点,常常可以看到玩“嘎拉哈”(满文音译,即羊的膝盖骨)的游戏,这种游戏主要用猪、羊、狍子等动物的膝盖骨作道具,在传统的满族聚居地流传较广。其实,北京的70后,也大多都有少年时玩“抓拐”的记忆,而“拐”就是嘎拉哈。但是很多人玩过嘎拉哈,玩过“抓拐”,却不知道这种游戏是金兀术传下来的。传说金兀术从小贪玩儿,不好好学本领。15岁的一天,金兀术在深山老林里遇见一个老奶奶告诉他,只要追到一只狍子、一只野猪、一只黑瞎子,并想办法取下它们的嘎拉哈就能成为一个最有力气的人。从此以后,金兀术苦苦练习,最终得到了嘎拉哈。在这个过程中,他学会了投枪、骑马和射箭的本领,并且武艺超群。从此以后,金兀术取动物嘎拉哈学武艺的故事传讲开来。嘎拉哈也成了女真人象征吉祥的物件儿。后来,女真人把玩嘎拉哈当成了一种娱乐的方式,一直流传至今。如今,嘎拉哈在东北的满族家庭中还能找到。吉林市乌拉街满族小学就曾举办过玩嘎拉哈比赛。选手们身着满族服饰,动作敏捷,花样频出,充满意趣。嘎拉哈对于70后或更年长的人,是一种童年的回忆;对于80后和更年轻的人则是一种新鲜的体验。设想一下,在某景区里,刚听完导游讲的嘎拉哈民间传说,就在商店中看到五颜六色的嘎拉哈可供选购,旁边还设有游戏体验区,是不是能够激发游客的购买欲?

  口头文学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不仅具备“口头”传播文化的能量,而且拥有促进产业发展的动能,关键在于,用何种方式去激活它们的“产业芯”。

  (作者:邵丽坤,系长春光华学院特聘教授,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